学院新闻

上级栏目

放射学院赵传华在大众网发表理论文章
日期:2024-08-03   来源:放射学院   浏览量: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的滋养。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既要“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养成昂扬向上的风貌和理性平和的心态”。又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厚植中华文化沃土,促进文化交流互鉴。同时,还要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华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为人类文明的进步贡献中国智慧。

8月2日,大众网理论频道刊发放射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院)山河心魂工作室主持人赵传华理论文章《优秀传统文化为全球文化多样性贡献中国智慧》,学院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取得研究成果。

文章内容

《优秀传统文化为全球文化多样性贡献中国智慧》

赵传华

在新时代的潮流中,传统文化如同一股暖流,既滋润着现代社会的精神世界,也以其独有的魅力征服着一批又一批的年轻受众,而面对全球化的挑战和机遇,传统文化的传承既需要保持其核心价值和独特性,又需要不断创新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这其中,我们看到众多传统文化在变革与创新中找到了生存的新空间,也正是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传承的生动写照,展现出了传统文化的无限可能和蓬勃生命力,成为新时代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这一过程中,无论是走进校园的戏曲,还是通过直播平台焕发新生的稀有剧种,都表明传统文化正以一种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姿态,与现代社会相融合,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传统文化是自信的根基与历史的见证

传统文化,作为国家和民族的根脉,承载着世代相传的智慧与精神。在新时代,传统文化不仅是文化自信的根基,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凸显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重要地位。

其实,每一件文物、每一处遗址都是历史的见证,它们以静默的方式讲述着过去的故事,传递着文化的信息。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正是对这些历史见证的尊重与延续,是对文明血脉的守护。在数字化和互联网的背景下,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传承迎来了新的机遇。利用现代科技,我们可以让更多人接触到这些珍贵的文化资源,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全民族的文化自信。

同时,通过创新传播方式,传统文化能够更好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实现从“养在深闺”到“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转变。如此,传统文化不仅得以保存,更能焕发新的生命力,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强大动力。

文化传承在不变与变中持续发展

在传统文化的传承过程中,“不变”与“变”是两个绕不开的话题。“不变”意味着传承,即保持文化的精髓和核心价值,确保文化的连续性和纯洁性。例如,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艺术魅力是“不变”的传承所在。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种文化的根基和精神内核都应当得到坚守。

然而,“变”则是创新的象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利用现代科技和传媒手段,我们越来越发现技术的进步可以让文化更好地适应现代生活,提高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例如,通过互联网、虚拟现实技术等手段,戏曲艺术可以以全新的方式呈现给受众,使其更贴近现代受众的审美和生活习惯。这种创新不仅为传统文化带来新的生机,也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和理解传统文化。

新时代文化传承的路径是多方面的,涵盖了文化传承的平衡、科技与文化的结合以及政府与市场的合作。只有综合利用这些路径,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让其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不变”与“变”在文化传承中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坚守文化的精髓,同时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文化传承的“不变”与“变”,实际上正在辩证统一的关系中共同推动着文化的持续发展和繁荣,而在处理‘变与不变’的关系时,切记需要找到恰当的平衡点。

以开放包容姿态拥抱科技带来的无限可能

在新时代,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成为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推动力。互联网打破了地域界限,数字化技术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表现形式,使得传统文化能够跨越时空的限制,快速传播至世界各地。例如,通过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传统文化得以以新颖的形式呈现,吸引了大量年轻用户的关注和参与。

短视频和直播平台的兴起,使得传统文化得以以新颖的形式展现在年轻人面前,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探索欲。平台上既有对传统艺术的现代演绎,也有对历史故事的创新表达。用户可以通过点赞、评论和分享,参与到文化传播中来,实现传统文化的社会化传播。同时,直播平台也为传统文化提供了新的传播渠道。演艺人员可以通过直播展示技艺、通过打赏稳定收入,并在与受众的实时互动中让传统文化更加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这种被年轻受众的接纳不仅体现在对文化内容的消费上,更在于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参与和创新。他们通过学习、实践和分享,成为传统文化传承的新力量。许多年轻人甚至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生活,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文化现象,如国风音乐、汉服文化等。随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逐渐被认识和挖掘,其也滋养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创意灵感。

创新的传播方式不仅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也为文化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数字化时代,传统文化正在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姿态,拥抱现代科技带来的无限可能。

传统文化“活”在当下促“双效”

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下,不仅是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更重要的是要让其在现代社会中发挥作用,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自我造血的良性循环。例如,通过文化遗产的“活化”,可以将历史文物和文化资源转化为教育和旅游资源,让更多人能够接触并了解传统文化。

在实践中,不少地区通过创新利用文物资源,成功实现了文化遗产的“活化”。如扬州博物馆通过VR技术,让受众体验古代雕版印刷的过程,使传统技艺以全新的方式呈现在公众面前。并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也走进学校和社区,通过教育和工作坊等形式,将传统技艺展示、传授给更多人,唤醒了非遗项目的生机和活力。

同时,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相结合,可以推动文化繁荣与经济发展。政府与市场的合作可以说是文化传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鼓励文化事业的发展。市场机制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推动文化产业的繁荣。例如,政府和企业可以共同投资文化项目,通过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化运作,实现文化的经济价值,进而也可在这一过程中为文化传承提供资金支持和市场推广。这样的模式既能够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又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双赢。

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下,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实践新的传承方式和利用途径。通过“活化”文化遗产、创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结合,传统文化可以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与时俱进是必要之路更是发展关键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在这个过程中,与时俱进不仅是必要的,更是文化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传统文化必须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才能保持其生命力,并继续为现代文化的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养分。

以紫砂壶的变革和昆曲的创新为例,他们正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的典型例子。紫砂壶的多样化设计和功能创新,使其不仅仅拘泥于茶道领域,而是成为了现代生活中的时尚艺术品。《2023抖音电商助力非遗发展数据报告》显示,仅2022年,该平台非遗传承人带货成交额同比增长194%,成交额超过百万元的非遗传承人数量同比增长57%,手工麻花、陶瓷杯、紫砂茶壶、花丝镶嵌项链、武夷岩茶是最受消费者喜爱的非遗好物。还有坚守技艺20余年的淄博手艺人李先鹏,通过短视频平台让淄博博山琉璃走入千家万户,打破了传统的传播模式,使传统文化更加亲民和国际化。

总的来说,传统文化的与时俱进不仅需要在形式上的创新,更需要在内容上反映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和精神风貌。通过这种方式,传统文化才能真正融入现代生活,成为新时代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望未来,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将更加注重创新与科技的结合。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手段将更加多元和生动。例如,通过AI技术,可以模拟传统文化大师的艺术风格,创作出新的艺术作品;大数据分析能够帮助文化机构更好地理解受众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文化服务。

同时,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也将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越来越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将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发光发热,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尊重。通过国际合作,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也将获得更广泛的资源和支持。我们有理由期待——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加夺目的光芒,为全球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贡献中国智慧。

文章链接:https://www.dzllzg.com/lltt__13585/202408/t20240802_14596036.html

版权所有: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放射学院
鲁ICP备19027497号
鲁公网安备 37099202000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