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放射学院医学影像学专业本科生王淇以“Two neurosubtypes of ADHD different from the clinical phenotypes”为题,在精神病学领域期刊Psychiatry Research(IF=11.2)上发表论文。同年,王淇以第一作者身份同时在国际期刊Journal of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IF=4.4)上以“Application of 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 in Clinical Liver Imaging: A Literature Review”为题再次发表论文。两篇论文通讯作者为放射学院青年教师路伟钊。
其中,文章“Two neurosubtypes of ADHD different from the clinical phenotypes”研究背景在于,遗传变异、生物和环境风险、神经认知障碍在内的多维因素导致了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异质性,限制了对疾病病因和病理学的探索,并进一步阻碍了优化疾病的治疗。然而,现有的ADHD诊断系统应用临床表现和行为学定义的标签来阐明不同的表现,而不是基于病因或生物学的标志物来定义,这未能反映疾病潜在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尽管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病因标志物尚不清楚,但这种疾病与大脑结构和功能缺陷有关,这为客观识别生物亚型提供了机会。
因此,本研究采用了一种基于多模态神经影像学特征的高级半监督聚类方法来发现ADHD的潜在神经亚型,即应用异质性判别分析(HYDRA),通过灰质、白质和分数低频振荡振幅(fALFF)的区域体积测量,对ADHD进行分类。结果揭示了两种稳定且可重复的ADHD亚型,这两种亚型不同脑区的灰质体积、白质体积和fALFF存在明显的差异并且这些亚型表现出不同的临床行为。本研究结果为揭示多动症的病理生理机制提供了神经影像学基础,为ADHD的个性化治疗奠定了基础。
王淇 2019级医学影像学本科2班
学生专访:
1、了解到您的学习成绩很优秀,而且曾获得国家奖学金,也是学院学生会新媒体部的骨干成员,请问这些经历对自己能力提升以及科研深造有助力么?
答:不断尝试新鲜事物开阔了我的眼界,提高了我的综合能力,学生会的经历让我深刻明白团队合作的重要,也结识了很多优秀且不断努力的人;评选奖学金的过程更让我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渺小,这些都给了我前进的动力。
2、我们注意到,您在精神病学领域期刊Psychiatry Research发表了一篇11.2的高分论文,谈一谈您这篇文章以及发表过程中的一些感触吧。
答:这篇文章是采用一种基于多模态神经影像学特征的高级半监督聚类方法来发现ADHD的潜在神经亚型,即应用异质性判别分析(HYDRA),通过灰质、白质和分数低频振荡振幅(fALFF)的区域体积测量,对ADHD进行分类。刚开始接触的时候也是有很多术语、试验方法和一些相关的软件并不了解,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和不断的学习才有了一些头绪,这个过程一定要充分发挥主动性,踏实落实指导老师提出的宝贵建议,英语在这个过程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平时要注重加强英语的学习和积累。科研需要耐心,要坐得了冷板凳。困难一定是有的,但只要坚持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3、文章的发表离不开各方面的支持,有什么想对他们说的么?
答:非常感谢我的指导老师路伟钊老师,他是一个非常强大且优秀的人。在专业上老师真正做到无可挑剔,对待学生认真负责,每次遇到问题,老师都会非常耐心地给出专业的指导,还会给予心理上的安慰。也非常感谢我的导员赵传华老师,非常鼓励我们进行科研,并积极地为我们搭建平台,也正是他对我的鼓励,我才勇敢地迈出这一步。
4、面对着众多在科研方面“踟躇”的学弟学妹们,有什么想对他们说的么?
答:喜欢就要勇敢去尝试,只有真正试了才知道是不是适合自己。以前我也总会担心这会影响自己的专业课成绩,但是只要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提高效率,矛盾是可以化解的,他们本质上并不冲突。